
于霭辰(1875—1954) ,名化春,字霭辰,号莲湖老人,郯城县马头镇人,民主人士。于霭辰6岁入私塾,勤奋好学,尤擅自学。及成年,正值清政府腐败无能,列强侵吞国土,他常读《申报》、《民报》,受民主思想影响,感到要唤醒民众,培养报国人才,非改良教育不可。
1908年,于霭辰从外地购得《私塾改良会议》50本,在自己家中创办了“图始女学”, 进行改革私塾实验。“图始女学”为郯城县第一所女子学堂,于霭辰亲自讲解《刍议》等课程,传播新知识,实行地方性教育改良。1909年,于霭辰在亲友襄助下,创办“求是”小学,自认校长,实行新教学法,革除体罚学生等陋习;号召女学生剪短发、放足等。于霭辰关心教师,救济贫困学生,要求较富裕的教师半尽义务,拿出一半薪水,对贫寒的教师供给衣服被褥;对贫寒学生免收学费,并资助衣食。象刘之言烈士等都是受他的资助而上学的。他还对学生进行反封建、反迷信教育,曾亲自带领师生百余人,在大年初一到马头镇奶奶庙,拉到神像,把“求是”小学的高级班迁到庙内。“求是”小学办学23年间,培养了很大一批人才。
于霭辰在住室挂了一幅大字联:“养天地正气,发古今完人”,他不断宣扬开明思想、教育理念,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时马头镇学界,逐渐有人开始认同于霭辰的做法。在他的影响下,马头镇办学之风大兴。镇上先后办起了“竞进”、“明德”、“群化”、“启新”等8所私立学校,入学儿童达800余人。学童教程内容的革新,普通工人、农民知识层次的提高,8所私立学校用新文化理念影响着人们的思想,功不可没。对此,也有人称其为“马头镇学界的一次自觉文化洗礼”,为此后共产主义在马头镇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。
1907年,于霭辰加入孙中山创立的同盟会,接受了同盟会“驱除鞑虏、恢复中华、创立民国、平均地权”的信仰洗礼,深知自己在做一件“有益于民族发展”的事情。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,于霭辰被选为山东省临时议会议员。1928年,他创办了平民夜校,学生绝大多数是马头镇装卸工人,他自己出资刊印教材,亲自讲课。
1927年,蒋介石叛变革命。因不堪国民党反共产党反人民的政策,于霭辰毅然退出国民党,以民主人士身份资助共产党救国、救民。1933年,他的学生、中共临郯县委书记刘之言发动“苍山暴动”,他资助银洋1000块和两支匣枪。此后到泰安与老友范明枢接头,密商建立游击队。
“七七”事变后,已经63岁的于霭辰携女到重庆避难,以摆书摊为生计,自费订阅《新华日报》,绝不参政。在渝期间,他在日趋困难的情况下,还偷偷资助共产党人、学生刘盛华、吴清源等去陕北。抗日战争胜利后,于霭辰去南京,国民党山东省党部利用他的影响,授意郯城县政府假造选票,“选举”他为郯城县参议会议长。国民党郯城县长杨松峰通知他会郯城就职。他严词拒绝,并表示:“我是孙总理的同盟会员,不是蒋介石的国民党员!”继续留在南京贩卖旧书,清苦度日。
1950年3月,于霭辰携眷返回马头镇。1954年4月病逝。(禚艳华 整理)